海洋快讯417423
年第14期 .4.17-4.23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展开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开展海洋灾害预警报应急演练◆威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连续四期获央级财政支持◆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海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等10项行业标准的公告◆中国海警局组织开展海上执法调研◆我国首个海上储气库群——冀东油田储气库群在曹妃甸开建◆山东港口海洋网联东南亚航线正式首航◆海兰信海底观测网系统完成首次测试演示◆资源三号03星在轨测试圆满完成◆深海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年度首次海试任务圆满完成◆海洋科学领域云平台上线试运行◆上海海洋大学研发的海洋平台智能清污与检测机器人完成实船试验◆我国科学家精准溯源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正式建成投用◆“南海生态环境科学考察U1航次”如期返航◆青岛农业大学扇贝育种技术获4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海洋及滨海湿地碳汇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海湾生态学”主题论坛召开◆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国际法问题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岛屿经济分论坛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举行◆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第十次全体会议暨专题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中国-东盟体育文化发展联盟”“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教育联盟”在海南成立◆全国首张中小学海洋教育专用挂图《中小学海洋教育专用挂图》出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启动“我爱海洋‘双讲’活动大赛”◆中国海洋学会举办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第三十次“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国际组织发布《北极船舶状况报告》◆“北极卫士”联合在线应急演习举行◆国际组织启动海洋数据中心网站建设◆欧盟环境监测机构发布海洋健康监测指标海洋政务“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展开4月20日起至11月30日,中国海警局将会同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开展“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这标志着中国海警局牵头开展的“碧海”专项行动进入了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的新阶段。此次行动,中国海警局还将与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中国海警局各分局将会同生态环境部海区派出机构和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机构定期开展联合督导。为扩大社会影响,正向引导舆论力量,各部门还将依托各自新闻发布平台,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碧海”行动宣传,行动过程中还将通过媒体对典型案例、重大案件进行曝光,进一步强化违法警示效应。 (来源:央广网)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开展 海洋灾害预警报应急演练 4月15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有关单位联合开展海洋灾害预警报应急演练,旨在提高海洋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演练以应对风暴潮、海浪灾害为主题,全程通过全国海洋灾害预警报视频会商系统进行,共设1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模拟双台风过程造成的风暴潮、海浪灾害即将影响我国近海,有关单位据此开展海洋灾害预警报应急工作,演习历时1小时结束。此次应急演练联合自然资源部属有关单位、地方海洋预报机构等多方力量,进一步理顺观测、数据传输、海洋灾害预警报制作、会商研判和预警信息发布全流程,确保海洋预警报工作链条通畅。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威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连续四期获央级财政支持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竞争性评审工作,经过激烈竞争,威海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全国34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年度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亿元。威海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城市,自年以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近10亿元。 (来源:威海晚报) 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 《海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等 10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海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制作技术导则》、《海洋观测要素分类与代码》等10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自年6月1日起实施。 (来源:自然资源部) 中国海警局组织开展海上执法调研 为全面履行《海警法》赋予的海上维权执法职责,加强对地方海上执法队伍开展相关执法工作的协调指导,连日来,中国海警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分别组织人员成立调研组,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赴沿海省市海警局、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涉海单位进行海上执法调研。通过调研,广泛收集了地方涉海行政主管部门和海上执法队伍对海上任务分工、信息共享、行刑衔接等问题的相关意见建议;对海区地方涉海相关主管部门、海上执法队伍机构设置和执法工作开展等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各方在遂行海上执法任务中存在的困难,为海警机构与涉海部门协作配合高起点启动,高水平推进,努力开创海上执法工作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海警) 海洋产业我国首个海上储气库群—— 冀东油田储气库群在曹妃甸开建 4月15日,我国首个海上储气库群项目在冀东油田堡古2平台正式开工,为中国石油华北储气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力。项目投用后,可有效构建环渤海储气库群,大力提高环渤海调峰保供能力,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规划建设的冀东油田储气库群项目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该区域是我国天然气重点消费区。储气库群地理位置与消费市场区域高度叠合,进出管输密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团公司党组关心支持下,冀东油田把储气库群建设作为业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论证和推进。 (来源:中国石油报) 山东港口海洋网联 东南亚航线正式首航 4月20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81泊位,随着汽笛鸣响,山东港口海洋网联东南亚航线正式首航,这是海洋网联船务公司在山东港口开通的首条东南亚航线,也是山东港口今年新开通的第8条外贸航线,截至目前,山东港口已有条航线联通全球。山东港口海洋网联东南亚航线的开通,是山东港口站在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崭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联手船公司畅通国际海运大通道、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平台优势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有力体现,也是山东港口3月在沪召开的年集装箱高质量发展恳谈会的具体成果落地,将拓宽山东港口对接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海上黄金通道”,有效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来源:齐鲁晚报) 海兰信海底观测网系统 完成首次测试演示 近期,海兰信全资子公司深圳欧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在天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进行海底观测网测试演示的测试结果报告。测试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皆满足客户需求,充分验证了该系统的水下输电、网络通信链路及故障响应的可靠性,获得了高度认可。这次演示测试进一步验证了海兰信接驳盒产品系统设计可靠性,系统的供电电压和供电功率、网络带宽和网络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将根据技术中心的计划继续完成真实海洋环境布放和长期可靠性验证测试。 (来源:海兰信) 海洋科研资源三号03星在轨测试圆满完成 近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市召开资源三号03星在轨测试评审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标志着资源三号03星在轨测试圆满完成,具备了在轨交付及投入业务使用的条件。据悉,资源三号03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重要型号,于年7月25日成功发射。资源三号03星在资源三号02星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星上搭载了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多光谱相机、激光测高仪等有效载荷,正视全色相机分辨率为2.1米,前后视相机分辨率优于2.7米,多光谱相机分辨率优于6米;激光测高仪单点测高精度优于1米,点间隔约3.6千米;设计寿命由资源三号02星的5年延长至8年。资源三号03星将为资源调查监测提供稳定的数据保障,同时服务于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相关领域。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深海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年度 首次海试任务圆满完成 近期,由中科院先导专项研制的深海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年度首次海试任务圆满完成。此次海试在南海完成6次下潜,海试设备包括我国首套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和深海核辐射探测仪等。这些设备均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深海深潜科学研究再添“利器”,同时为后续开展甲烷生态循环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来源:新华网)海洋科学领域云平台上线试运行 近日,由海洋大数据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专项科研信息化应用工程-海洋科学“科技领域云”的建设与应用课题顺利通过技术验收。课题研发的海洋科学领域云平台通过建立“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工具+分析平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全流程服务体系,面向海洋领域用户提供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交互式数据分析、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虚拟云主机、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等服务。目前,已上线船基调查数据集套、定点观测数据集59套、卫星遥感数据6套及再分析数据产品、国际共享数据集10余套。此外,集成海洋与大气科学数据软件工具余套,自主开发了多项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等。 (来源:青岛日报) 上海海洋大学研发的海洋平台 智能清污与检测机器人完成实船试验 4月13日-18日,上海海洋大学深渊中心联合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平台钢结构清污与检测机器人,在中集烟台来福士造船厂某半潜式生活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以下简称FPSO)上完成了首次实船试验。本次测试分别在来福士船厂干船坞和深水码头展开,针对半潜式平台浮箱、立柱和横撑外板结构进行干式条件下的清污与检测测试,针对FPSO外板结构分别进行水面以上和水下清污和检测作业,验证了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性能、清洗效率、清洗与检测能力,特别是对于多种典型海洋工程结构以及水上和水下环境一一进行了测试,获取了试验过程的检测视频与数据,为后续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项目是双方第一期合作研制成果,通过发挥深渊中心在水下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制经验,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运维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应用水平,未来将应用于包括“蓝鲸二号”等在内的大型海洋工程平台的运维服务中,服务于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上油田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我国科学家精准溯源南海大亚湾海域中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张黎研究员团队主导,联合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团队,精准溯源了我国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藻毒素主要源于海洋鞭毛藻类,藻毒素可沿食物链传递并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人们消费含有藻毒素的海产品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在国际上高度受 《报告》指出,~年,通过北极西北航道的船舶增加了44%。年,有艘船舶进入该区域,平均航行距离为2.98海里。年,有艘船舶进入该区域,平均航行距离为6.17海里。其中,常见船舶类型为散货船、普通货船、渔船、邮轮。大多数商船为加拿大籍。(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北极卫士”联合在线 应急演习举行 近日,北极理事会紧急、预防、准备和反应工作组等组织开展“北极卫士”联合在线应急演习。该演习旨在加强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与《北极海洋石油污染预防与应对合作协议》《北极搜救协定》签署国的合作,提高北极国家应对海上应急事件的能力。演习结束后,评估小组将编写报告,总结各方在海上搜救和应对海洋环境应急事件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的内容。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国际组织启动 海洋数据中心网站建设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发起、比利时法兰德斯大区政府提供支持的海洋数据中心项目网站正式启动建设,促进海洋数据共享交流。据悉,海洋数据中心项目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世界海洋数据库等,重点为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服务,满足这些区域对海洋数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欧盟环境监测机构发布 海洋健康监测指标 近日,欧盟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发布海洋健康监测指标。该指标涵盖了平均海平面高度、极值波高、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等数据。据介绍,该指标最新一期更新的数据是海洋初级生产水平数据和“海洋沙漠”数据集。海洋初级生产水平数据对于了解濒危物种栖息地状况、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海洋沙漠”是指难以满足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区域。下一步,该指标将发布大西洋富营养化指标、北欧海域海冰变化信息等。相关数据向用户免费提供,定期更新。(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海洋快讯 4.10-4.16 海洋快讯 4.3-4.9 海洋快讯 3.27-4.2 海洋快讯 3.20-3.26 海洋快讯 3.13-3.19 海洋快讯 3.6-3.12 海洋快讯 2.27-3.5 海洋快讯 2.6-2.26 海洋快讯 1.30-2.5 海洋快讯 1.23-1.29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丁昭旭、仝浩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ly/7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航线9天8晚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邮
- 下一篇文章: 一波免签落地签海岛来袭拿着起护照就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