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进入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蚊虫孳生,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在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时,需重点   据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蜱虫为传播媒介,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牙龈出血、咯血等症状,少数患者因就诊不及时等可出现死亡。

  在预防措施方面,专家提醒,要避免蜱虫叮咬,避免在蜱虫孳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等,人在野外小路上行走时应尽量走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和灌木。同时,注意个人防护,如需进入草地、树林等地区,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脚、袖口、领口,裸露的皮肤要涂擦驱避剂。

  此外,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记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待蜱头部放松后用尖头镊子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被蜱虫叮咬后,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暴露史,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出现重症或死亡。

  除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外,安徽疾控中心介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通过接触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地面、桌椅、玩具、奶瓶、水杯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专家提醒,保持手卫生很重要,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用清水、洗手液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同时,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家庭中空气流通,经常通风换气。居室要勤打扫,家居物品如衣被等要勤晾晒。对孩子使用的餐具、玩具等要经常进行清洗、消毒。

  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父母要及时将其送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对患儿的粪便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需要特别提示的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

  另外,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倦怠、乏力、关节痛等,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经皮肤伤口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预防措施方面,不喝生奶、不食用来源不明的奶制品和牛羊肉制品。与牛、羊、猪等牲畜接触时注意个人防护,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加工、兽医等职业的人员,工作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对牛、羊棚圈定期消毒。对皮毛和屠宰病畜污染的场所严格消毒,加强水源、粪便、牲畜管理,避免水源污染。凡有牛羊接触史并出现疑似症状的,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合报全媒体记者唐萌

来源:中安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ms/1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