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医院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8580074.html

得益于人类搬运自己技术的突飞猛进,旅行已经变得有点“太”方便了,甚至人们又发明了比飞机还快的胶囊列车,并准备在千万人口级别的超大城市间打造“地铁网”。直到COVID-19在全球肆虐,各国互相断航之际,才让许多“世界公民”们直接回到了19世纪。

在旅行不那么容易、甚至是只属于贵族的奢侈品的时代,普通人进行一次旅行的代价,不亚于今天的移民。所以无法成为职业旅行家的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文学去了解未知的领域,完成精神上的旅行。而作家、学者在旅行途中产生的随笔,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本次我们为您推荐几本出自作家之手的旅行文学作品。在旅行问题上,作家们和职业背包客们面对的困难大同小异,但是作家对这些问题的视角和思考却可能完全不同。

跨界心推荐

/11/23

1

旅行中的文学课

卢桢

▲扫码下单▲

卢桢老师是跨界书店的老朋友了,他曾经多次主持或作为嘉宾出席我们的读书会。这次卢老师的新书《旅行中的文学课》带领读者跟随他的脚步,走过80余个国家的多座城市,一起体验他的“文学朝圣之旅”。

一个人在成年后遍览世界各国文学胜地,就像在学生时代读完某个版本的“世界名著文库”一样,是很难达成的成就。当我们来到某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故居或墓地,将自己读过的关于这位作家的作品和奇闻轶事与眼前的景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对作家和文学“祛魅”,得以在精神上和作家与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平等地交流。

在我看来,博物馆(哥里斯大林博物馆)给人最大的惊喜,应该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一个多面的斯大林,一个诗人心的约瑟夫,或者是那位索塞罗。尽管没有充分的证据确立约瑟夫在格鲁吉亚诗歌史中的地位,但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在成为斯大林之前,“索塞罗”已经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当他最初写的五首诗译介成汉语时,我们终于读到了那首《清晨》:

玫瑰花蕾已然绽放

触碰着紫罗兰花

百合花从梦中醒来

在微风中点头含笑

云雀在云中翱翔

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而欢乐的夜莺

则在低声吟唱

“亲爱的土地,鲜花盛开吧

让格鲁吉亚的乡村充满欢乐

年轻的格鲁吉亚人,努力学习吧

为你的祖国带来喜悦。”

这是索塞罗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写到了自己最为钟情的大自然,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歌颂,而玫瑰、百合、云雀,在研究者看来对应了格鲁吉亚、拜占庭与波斯的典型意象,诗歌的玄妙全在于此。

——《斯大林的文青岁月》

    c-0.4,0.4-0.4,1,0,1.3c0.2,0.2,0.4,0.3,0.7,0.3s0.5-0.1,0.7-0.3l30.3-30.3C88.3,36.3,91.8,29.8,91.8,22.4z"fill="#">

2

旅行

[法]保罗·莫朗

▲扫码下单▲

作为出生在19世纪,经历了20世纪科技爆炸的学者、作家和外交官,横跨两个时代的保罗·莫朗在随笔集《旅行》中,给现在的读者们展示了欧洲人对旅行的理解乃至哲学意义。

莫朗说,旅行的唯一目的是逃离日常的秩序,这也符合现在的“主流”观念。但是旅行过程中的种种不便甚至狼狈不堪之处,却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旅行其实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个人独处的方式。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同样会遇到数不胜数的各种困难,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遇到的困难也绝不会少。所以不要期望旅行都像度假一样惬意,“逃离”从来就不是舒服的事。

昨天,旅客在静止的世界坐立不安。在那最好的日子,在经济危机中的三十年代,人们无须预订座位,就能跳进总是空荡荡的火车里,以低价买到火车最好的车厢的座位!今天,人人都在旅行;公路成了逃离路线;英国人修建了三十分钟就能组装完成的房屋;保守主义的象征罗马教皇也在路上;洋流疲倦于永恒的轨迹,偏离位置,改变了气候;工程师在中亚山脉引爆原子弹,抽空海水,人工造湖(这种“渗流式迁移”无视国界线,和平条约的起草人及战略家划定争议领地、切割短命国土的心思都白费了);柏林墙同中国的长城和抵御苏格兰皮克特人的罗马长城一样,都是一种逆行倒退。

我们认为在这些持续的转移、渗透式的迁徙中存在一种深刻的原因:现代的旅行是个人防御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反社会的举动。旅客则是不屈服的人。这是远离国家、家庭、婚姻,逃离税务、多元功能、民族禁忌,避开殴打、违法的一种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类似胡格诺派的反对的抗议,因为胡格诺派的反对口号就是避难;避难、逃离旅行、自由、解放,诸此种种互为依赖。这些皆关系到“远离”……英国人渴望远离雾霾;美国人渴望远离中西部的无聊;也有人渴望从专横的母亲、暴躁的妻子、嫉妒的情人身边逃开。而一旦越过边境线,你便成了一个异乡人,不管带没带外币,你都是一个不可侵犯的人物、一个外国富豪;用利涅亲王的话来讲:“我喜欢自己无处不是异乡人的样子。”有人为了存在旅行;有人为了生存旅行;有人为了摆脱束缚旅行。而为了向自己解释清楚,我们需要沉到潜意识中去。

——《旅行的唯一目的》

    c-0.4,0.4-0.4,1,0,1.3c0.2,0.2,0.4,0.3,0.7,0.3s0.5-0.1,0.7-0.3l30.3-30.3C88.3,36.3,91.8,29.8,91.8,22.4z"fill="#">

3

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

[美]保罗·索鲁

▲扫码下单▲

保罗·索鲁的《旅行之道》的英文书名是TheTaoofTravel,借用了“道”这个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可能会让中国读者倍感亲切。不同于索鲁的游记作品,《旅行之道》是索鲁对“旅行”这件事有关的一切事物的思考,和对历史上的旅行家和作家关于不同的旅行问题的言行辑录。

索鲁喜欢一个人旅行,并尤其钟爱乘坐火车。他倒是不反对人们携带手机,但他也希望人们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只有抛却沉重的行李、沉重的浪漫想象和沉重的社交网络,才能让人轻装上阵,真正享受旅行,并从中学到读书无法得到的知识和满足感。

假如度假代表了旅行者的梦想,艰难险阻则是旅行者的噩梦。然而,记述艰难险阻的旅行书是最吸引我的,因为苦难考验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素质:决心、冷静、理性、体力和意志力。这类书在描写痛苦的同时,也更富趣味:它们是我小时候最早读的一批旅行书。讲述磨难的书里,无一例外地有近似疯狂、令人产生幻觉的插曲,古怪的神游和濒死的体验。唐·芬德勒是我年少时的偶像。后来,我被穆尔豪斯在撒哈拉沙漠、塞西格在阿拉伯半岛旅行的故事深深吸引,我有整整一书架的书,写在太平洋上沉船的经历,船难的结果是乘橡皮筏子漂流多日。其中,杜格尔·罗伯逊的记叙是最生动的。

有些磨难激发出旅行者的才智。你永远想不到,生活贫困、温文尔雅的瘾君子威廉·巴勒斯会独自去哥伦比亚的热带丛林旅行。但巴勒斯决心赴汤蹈火,寻找亚马孙河流域罕见的迷魂药死藤水,据称它是终极致幻剂。

照他在《寻找死藤水之旅的通信》中所述,他找到了。大部分杰出的旅行书必然写到一两次磨难。换言之,经历一段艰苦的时光,使一本旅行书有别于欢乐嬉闹的游玩,赋予它一种严肃和深度;由此,在他或她的极限受到考验后,我们开始认识这个旅行的人,认识这个写作者的真性情。

——《旅行是磨难》

    c-0.4,0.4-0.4,1,0,1.3c0.2,0.2,0.4,0.3,0.7,0.3s0.5-0.1,0.7-0.3l30.3-30.3C88.3,36.3,91.8,29.8,91.8,22.4z"fill="#">

4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

▲扫码下单▲

刘子超是当今中国著名的旅行作家之一。他在九年间穿梭于中亚“斯坦”五国,与众多的当地人交流,行走在城市、乡村乃至无人区,探寻这些从前苏联的“卫星国”的历史与现实。

苏联瓦解之后,之前还是两极世界俱乐部一部分的中亚诸国,突然都变成了默默无闻的普通国家。苏联时期兴建的众多宏伟建筑,变成了如撒马尔罕的帝国宫殿一般的文明遗迹,几乎被冻结到现在。

中亚国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内亚”即如今的中亚国家的作用比如今要重要得多。内亚经常是东亚的中国和日韩新技术的输入窗口。在中国的大分裂时期,内亚征服者也在中国北部建立了诸多盛极一时的帝国,也制造了中国意义上的“乱世”。在重启丝绸之路,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这些经常被忽视的历史,也在等待着中国人去重新发掘与认识。

我去了萨维茨基博物馆——连着去了三天。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还能做什么。萨维茨基是苏联的考古学家、画家和收藏家。斯大林时期,他冒着巨大的危险,把一大批苏联超现实主义绘画偷运到努库斯,最终保留下来。

我发现萨维茨基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人物。年,他跟随考古队来到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在这里一待七年,收集草原上的文物和民间艺术品。后来,他干脆卖掉莫斯科的时髦公寓,迁居荒蛮的努库斯。给我的感觉是,努库斯之于萨维茨基,就如同波利尼西亚之于高更。

在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萨维茨基收集了大量俄罗斯前卫艺术作品。他为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解冻”时期,努库斯蔚为壮观的收藏震惊了世人。

——《土库曼的礼物》

    c-0.4,0.4-0.4,1,0,1.3c0.2,0.2,0.4,0.3,0.7,0.3s0.5-0.1,0.7-0.3l30.3-30.3C88.3,36.3,91.8,29.8,91.8,22.4z"fill="#">

///無邊集///

跨界书店×视角咖啡×布卡艺术空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ms/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