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8月4日午夜在比利时问题上向柏林发出最后通牒之时,就是英国向德国正式宣战,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所有的交战国都以为这将是一次短促的战争,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一场长期战争。但是,与他们的想法相反,这次战争延续了一千五百六十四天,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残酷的、代价最高的一场武装冲突。

战争

战争的一方是协约国三国:法国、英国和俄国,在另一方,只有奥匈帝国与德国并肩作战,因为在8月3日这一天,三国同盟的第三个国家意大利宣布中立,理由是它的两个同盟国德国及奥国违反了它们之间的盟约,事先未与它磋商便挑起了侵略战争。意大利宣布中立就使法国无需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正如我们已经谈到过的,这是那位明智的德尔卡塞在罗马作了秘密交易后促成此事的。

8月4日午夜,法国人获知一支庞大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正在向他们猛冲过来。但是与四十四年前同样的一个夏日不同,他们知道,这一次他们将不是对这支强大的军队孤军作战(这又是德尔卡塞的外交活动的结果)。东边的俄国人正在德国及奥匈帝国的边境上集结为数可观的军队。此刻,就在这个关键的午夜,英国人终于下定决心,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他们必须参加进来站在法国一边。但是由于英军的数量太少-就一个欧洲大国而言,少得出奇-法国人意识到敌人对西方的头几次沉重打击,必然要由法国人独自承受。

如果说柏林的那些过于自信的军国主义者认为共和国的军队肯定经不起德军的打击,还应该提到在巴黎有许多人,甚至在那些坚定的爱国者当中也有许多人,对于法国军队能否经得住德军的打击,持严重的怀疑态度。他们害怕革命的工联主义者和社会党人将通过一次总罢工来破坏国家,因为他们过去经常警告说,一旦战争的威胁来临,他们就会那样干。由于工人领袖们已开展过反对军队和战争的宣传鼓动活动,广大工人群众能否响应动员的号召,政府是毫无把握的。7月31日傍晚,在即将发布动员令前不到24小时,若雷遇刺身亡。这桩暗杀事件使政府大为震惊,因为它担心对这位伟大的社会党人的行刺会激怒工人去构筑街垒并抵制参军入伍的号召。正准备登车开赴前线的第二重骑兵团奉命留在巴黎,以便有一支骑兵来镇压可能发生的暴动。

但是勒内·维维亚尼总理的那个不稳定的政府,对于在此国家危难之时法国人民的情绪,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工人们对于他们的领袖被谋杀这一事件的反应,是与其他人一样沉静地走向征兵动员中心。当时还是一位青年中尉的夏尔·戴高乐匆匆奔赴战场,参加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战斗。日后他将会以一种抑制不住的骄傲心情回忆起这段住事。参谋总部原来估计可能有13%的保守分子拒绝报名服役,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人没有报名;征兵办公室被三十五万名志愿者包围,还有三千名和平时期的逃兵又归队回来了。原先有两千三百零一名可疑的左翼分子和非战主义者(其中包括一位年轻的左翼社会党人皮埃尔·赖伐尔),被列入“乙种名册”中,准备在动员日当天予以逮捕,因为政府认为这些人将对动员令搞破坏活动,但是到最后,这批人中竟有80%左右的人志愿参军,于是内政部长撤销了对名册上每一个法人的逮捕令。

在法国迅即发生的一切,不是冲突的加剧,而是团结一致,往昔一切互相怨恨的争吵都被忘怀了。彭加勒于8月4日在国民议会议员们的热烈掌声中宣读宣战声明时曾经号召全国团结起来,但是建立“神圣的团结”不仅仅是响应总统那令人鼓舞的讲话的结果。这种“神圣的团结”是决心保卫国土的法国人民自发地建立起来的。那情况正如一位法国的历史学家所写的:"年初的那些日子是我们国家曾经历过的最光辉的日子....因,为从战争一开始便出现的团结精神拯救了我们的国家..为是共和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爱国者应当感谢共和国。”

8月28日,激进党政府被一个由所有政党(由极左派到极右派)的代表组成的联合组织所代替,总理仍是维维亚尼。议会在一致通过政府对德作战的决定后便休会了。这就是说议会默认了当此危难时刻,国家势必需要由军方的最高统帅部来领导,文职政治家不得干涉。甚至连议会中的激进党人和社会党人也不再担心将军们会拖拖拉拉,不积极热情地去保卫国家或阴谋抛弃共和国。他们感到信心十足,这一次不会再有色当,不会再有梅斯,也不会再有巴宰纳等战役的失败。他们相信这些将军们会去作战,并将阻止这个宿敌的入侵。

但是到8月底,将军们和他们的军队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这些失利似乎比普法战争开始时所遭到的失败还要惨重。巴黎北面和东北面的法军,还有那支小小的英国远征军,正在一个劲地迅速后撤。首都开始能听到大炮的轰鸣声。9月4日在色当战役的四十四周年纪念日那天,政府逃到波尔多。法国又一次面临一场不亚于年所遭受的灾难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自同一个敌人的。

正如我们在本书开始一章中所谈到的,法国在年又第三次面临同样的灾难。由于这最后一次挑战是本书所研讨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大有必要设法搞清,法国在年8、9月间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把自己从与年同样的崩溃危险中拯救出来的,而对我们更为重要的是,从与年5、6月间将会产生的同样的危险中拯救出来的。

第三共和国最美好的时刻(-)

最重要的是,年的第三共和国有一个坚强并团结一致的人民和政府。他们的总司令意志坚决、头脑冷静,在近似灾难的最黑暗的时刻从未惊惶失措,对自己、对军队满怀信心。尽管在最高统帅部的建议下,政府迁移到波尔多,以避免被俘,但它在8月的最后的一周经过一段短暂的恐慌后,仍能保持团结,并决心战斗到底。人民也是如此。虽然在战争开始后的头三个星期,军队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但军队和军官们最高统帅部以及高踞在军事机构金字塔顶端的霞飞将军也是如此。

年与年的情况一样,德国人主要地是从法国将领们很少预料到的战线来打击法国的。有人曾多次警告这些将领,指出德国人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动攻击,但是他们不肯相信这些警告。此外,他们还订有计划,在他们选定的地点发动强大的攻势。

德军参谋总部的战略是迅速击败法国后,再去对付俄国人。

长期以来,这种战略就是以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的教导为指导思想的。施里芬是年至年的参谋总长,他将他那后来被称作“施里芬计划”的东西传给了他的接班人。在德国人看来:由于俄国无力迅速动员,因此只需要九个师便可将它牵制住,绝大部分的德军-其中的八分之七-可投人打击法国人的战场。这场战争与普法战争一样,也将是一场历时不超过六周的速决战,并且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必将与年那次一样,歼灭全部法军。如果英国果真愚蠢得使自己卷入的话,还将歼灭一小支英军。然后,一百多万获胜的德国大军便可乘坐火车挥师东进,势如破竹般地将刚刚准备开赴前线的笨拙的俄军一举歼灭。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在右翼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通过列日-纳穆尔通道攻入比利时,压向西方的英法海峡(施里芬建议“把最后一个士兵都投入横扫海峡的战斗中去”),然后突然向南进击,越过索姆河和塞纳河,最后再向东,到达巴黎的南面,以风卷残云之势把阿尔萨斯与洛林一带凭借防御工事进行抵抗的法军一扫而光。这项计划于年第一次出笼,经过施里芬的修改,于年他退休前一年方才最后定稿。对于比利时的中立,德国和其他大国都曾经给以庄严的保证。施里芬本人、他的最初的接班人以及年时他的最后的接班人,并未因此而有所顾忌。施里芬在大战前夕的年,他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临死前,他头脑中唯一思念着的事就是通过比利时夺取胜利的战略。据说,他临终时口中还不断念叨着:“加强右翼!”

他的继任者赫尔穆特·冯·莫尔特克将军是年击败法国的普鲁士陆军元帅之侄,他与他的伯父同名。他十分重视施里芬的临终遗言,但是并非不折不扣地予以执行。他从德军的右翼中调拨出几个师,派到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带法军工事对面的左翼,这样就把他老师的计划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他以为这样安排便可以使他像公元前年汉尼拔在坎耐战役大败罗马人那样,从两翼包抄法军。这样,他便为后来的灾难播下了种子。当初施里芬曾坚持右翼的兵力应为左翼的七倍,但年时莫尔特克却把这个比例降为三比一。然而,经他修改过的施里芬计划,对于右翼行动速度的要求并无二致。根据这个计划,在动员令下达后的第十二天,通过列日的道路应予以扫清;动员后的第十九天,占领布鲁塞尔,第二十二天容越法国边境;第三十一天,由圣-民延向东伸展,开辟出一条战线;第三十九天,在巴黎南面及东面消灭全部法军。这是一场仅仅历时六周的战争,与年的战争完全一样。(而且年的那场战争还提前几天结束了呢!)

尽管有人多次警告说德军主力将经由比利时攻入,但是法国最高统帅部根本不予理会。远在年,当施里芬正在对他的计划进行最后的修改时,德国参谋总部的一个官员将计划的内容出卖给法军。这些内容暴露了德国人的意图是以主力攻占比利时境内的列日、纳穆尔和沙勒罗瓦,然后沿瓦斯谷攻人法国。这正是十年后他们的作法。当时的法国参谋总长彭德扎克将军还是愿意研究这份收买来的机密的。但是他的同僚们都持怀疑态度,认为说不定这份文件是一个骗局呢。新上任的参谋总长霞飞将军与他的得力助手、能干的德·卡斯特尔诺将军不久便相信德军主力将通过洛林高原攻入法国。他们不相信德国能有足够的前线部队,把战线推到比利时那样远。他们并不知道,在施里芬的推动下,他们的敌人已将一种革命性的新概念运用到现代战争中,这就是将后备军推上前线。我们已经看到,法国人反对那种认为后备军在实际作战中可能发挥重大作用的观点。

我们也已经看到,至少有一位重要的法国将领曾担心德国人可能以其主力通过比利时进行袭击。他就是米歇尔将军。他于年以一个业经指定尚未就职的战时总司令的身份,提交了一份报告,预言德国将来会通过比利时对法国发动重大攻势,并建议应投入一百万法军部署在自凡尔登至安特卫普一线,经过缪斯河上的纳穆尔掘壤据守以抵御德军。这个报告引起与他共事的将军们极度的反感,其原因有二,这报告预见到德国会在一个他们确信不可能发生入侵的地方发动进攻,这份报告建议法军采取守,势,而新军队的整个学说是进攻。米歇尔将军敦促在每一个常规部队中补充一支后备部队,以便使前线部队增加一倍。他的这一建议,在那些将军看来,又是一个错误。德国人正是这样做的,但法国人并不相信德国已经这样做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米歇尔将军的建议被视为异端邪说,他本人被视为一个狂想的人,并因此而被解职-其实后来的情况证明,他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他的职务由带着新助手的霞飞接替,助手中的主要人物是福煦和卡斯特尔诺。霞飞废弃了米歇尔的建议(霞飞称这些建议是“愚窗”的),并着手制定新方案。这个新方案,规定法军应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攻势,于是在法比边界上实际上没有设防。霞飞的新方案体现在“第十七号计划”中,这个方案于年制定完毕。它要求法军发动两次重大攻势,一次攻势在北方进行,第二次在德军筑有工事的梅斯一带昂维尔防线以南进行,还应向南更深入一步地向阿尔萨斯省进军,以作为对第二次攻势的辅助行动。按照计划,法军在进攻阿尔萨斯后,将抵达莱茵河,并在战争的头几个星期内收复那两个丧失的省份之一。这项计划强调法军必须全线出击。福煦将军说:“我们必须通过美因兹攻抵柏林。”那时他正在南锡指挥第二十兵团,那里距莱茵河畔的那座城市一百二十英里。总之,法国将部署五个军(对付德国的七个军),从靠近瑞士边界的阿尔萨斯省的贝尔福到距法比边境一百英里左右的城市希尔森设置一道防线。这种部署正好将希尔森至英法海峡这一段放弃,没有设防,而这一地段正是米歇尔将军曾敦促军方集结重兵把守的地区。

结束语:

果然,年8月的第三周,突破比利时的列日和纳穆尔两处要塞的德军主力,在希尔森以西横扫法比边境之时,在向前推进的德军与巴黎之间,法国却没有兵力去阻挡他们-那里只有正在匆忙溃退中的败阵的法国第五军和英国远征军的五个师。看来,就在8月份结束之前,法国要吃败仗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tq/1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