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真假美猴王rdquo与
治白癜风贵阳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1118/4292727.html “真假美猴王”与 《西游记》中的心性修炼 作者|宇飞 简介|芝加哥大学硕士在读 兴趣|早期近代政治哲学 编辑|黄麒瑄 前言 《西游记》流传数百年来,关于这部奇书的主旨,历代评注者和研究者始终争论不休。不少明代和清代的评论家认为《西游记》是道家修炼之书,故对该书的主旨持金丹大旨之说,而李安纲等晚近研究者也支持这种解读。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许多现代学者则认为,《西游记》只是一部神魔小说而已,无须对其主旨做太多的深究。除此之外,还有三教合一说、修炼心性说等多种说法。因而,该书的主旨至今尚无定论。 本文将以《西游记》第五十六回到第五十八回的“真假美猴王”故事作为切入点,在修炼心性说的方向上做初步的讨论。 ▲皮影戏戏偶 一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在整部《西游记》共一百回的篇幅中占据了三回,分量并不算轻。在这段故事中,孙悟空由于又一次打死了强盗(第一次打死强盗是在第十四回中),被唐僧再次赶走,被迫投往南海观音菩萨处。悟空走后,六耳猕猴趁着八戒和沙僧化斋、寻水之时,打晕了唐僧并抢夺了包裹,回花果山占山为王,要取唐僧师徒而代之,自己去西天取经。悟空得知后,便与六耳猕猴厮打,二者的神通竟不分高下,而观音菩萨、唐僧、八戒、沙僧乃至玉帝和诸天神都无法分辨真假悟空。最后,在谛听的指点下,真假美猴王来到如来佛祖处,佛祖详述了六耳猕猴的来历,收服了六耳猕猴。真悟空一棒打死了假悟空,这场危机终于告一段落。 在《西游记》中,作者对唐僧师徒五人都有特殊的称呼,以表明这五人各自都有所象征,如白龙马被称为“意马”,猪八戒为“木母”,而沙僧为“黄婆”。这些称呼在道教或佛教中都是专门的术语,这里不详加说明。至于悟空,书中最常见的称呼则为“心猿”。比如说,第十四回的回目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三十回的回目为“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四十一回的回目为“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等等,其中所出现的“心猿”,均指孙悟空。本文所特别 然而,无论真心还是假心,都属于一人的心。由原本的一颗真心分为了真心和假心,也就是从一心生出了二心。而悟空最终将六耳猕猴除去,也就是真心消灭了假心,即二心重新回归了一心。由此看来,既然六耳猕猴这一假心是缘心而生,那么唐僧师徒所遭遇的这一场磨难也同样是缘心而生。更进一步说,除魔的过程也就是定心的过程,心不定则魔不除。在这一场危机中,仍然有待澄清的是,在第五十六回到第五十八回这三回中,六耳猕猴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而这一场重大的危难(或者说严重的心灵危机),如果从心性修炼的层面上看,又如何能得以化解?这些都是本文在接下来几节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真假美猴王”这一段故事中,六耳猕猴是炼心的过程 二 虽然假悟空要直到第五十七回才正式登场,但这一场“真假美猴王”的危机或磨难在第五十六回中就已经开始了。因而,要探寻六耳猕猴(假心)出现的原因,仍要回到第五十六回。第五十六回的回目叫做“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前半句说的是悟空心生狂妄而滥杀强盗,后半句说的是唐僧因悟空滥杀而将其放逐。然而,这两句话不能完全拆开来看。在下文中我们会看到,不只是悟空“神狂”,其实唐僧也早已“神狂”。同样的,放逐了心猿的看似是唐僧,但悟空本身也早已“放”其心。所谓“假心”的产生,不能全部怪罪悟空一人,因为除他之外,取经队伍中的唐僧、乃至八戒等人对此也有责任。所以假心或六耳猕猴的产生,不只是悟空一人之故,而是唐僧师徒所有人“神狂”或“放心”的结果。 从情节上看,所谓的“神狂”和“放心”在第五十六回的一开始就已经显现了端倪: “他师徒们行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之节,忽又见一座高山阻路。长老勒马回头叫道:“悟空,前面有山,恐又生妖怪,是必谨防。”行者等道:“师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诚,怕甚妖怪!”长老闻言甚喜,加鞭催骏马,放辔趱蛟龙。 ”孙悟空对唐僧说“师父放心”,这里的“放心”一词固然首先指现代汉语常用语中“放心”一词的含义,但在《西游记》中,“放心”还有另一层或许更为重要的含义。该层含义所指的“放心”和《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这一著名篇章中的“放心”意思相同: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此处的“放”取“放任”或“放荡”之意,而“放心”也就指放任人之心。悟空让师父放心,说明他自己早已放任其心,更要让唐僧放任其心。 但这就能够证明这一场危机的根源仅在于悟空的“放心”吗?其实并不能,因为上文所引的第五十六回中的这段话说明,从文本上看,唐僧师徒中首先出问题的还不是悟空,而是唐僧自己。在看到高山阻路时,唐僧的反应是:“悟空,前面有山,恐又生妖怪,是必谨防。”这一情节需要和第四十三回中的一段情节放在一起对照着读: “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什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在第四十三回中,唐僧闻水声则惊,悟空提醒师父莫忘《多心经》(即真实历史中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简称为《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在佛教中,人有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悟空更将六贼具体化为“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这六项。事实上,《西游记》中的磨难多有因六贼未除而起得,如在镇元子的五庄观中偷吃人参果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说第四十三回中唐僧所未除之贼是“闻声音惊耳”,那么第五十六回中唐僧所未除之贼就是“怕妖魔不肯舍身”。担心前路有妖怪在一般读者看来固然相当正常,但在《西游记》的文本中,这恰恰就是六贼未除的表现。六贼未除,心有所动,前路也必然遭遇险阻。 唐僧六贼未除,悟空这次却未能提醒他“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说明悟空此时也有未除尽之六贼,因而才会让唐僧“放心”。在放心之后,唐僧的反应是“闻言甚喜,加鞭催骏马,放辔趱蛟龙”,则是“意马”从“心猿”,即“放心”之后更“放马”。此时唐僧师徒的状态正是所谓的放荡“心猿意马”,而这正与第五十六回回前题诗中“猿马牢收休放荡”相对应。只不过,他们已完全背离了“休放荡”的要旨,而是“猿马都放荡”了。再往后八戒因为“肚里饿了”而要赶马,肚中饥饿恰好又对应了六贼中的“要斋吃动舌”(舌尝思)。八戒赶不动马,悟空便用金箍棒赶,于是马便脱缰而走,似飞箭一般跑去了。唐僧“挽不住缰绳”,只得放马跑了二十里路,这比先前的“加鞭催骏马,放辔趱蛟龙”当然又更进了一层。注意此时的唐僧是一人乘马独行。马已放,同时还远离了悟空(心猿),乃是彻底的放纵“心猿意马”了,而这“放心”也就成为了二心萌发之始。 放纵心猿意马之后,紧接着唐僧就遇到了强盗: “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十多人,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和尚!那里走!”唬得个唐僧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 ”遭遇强盗的唐僧“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可见此时唐僧之心已失去了主张。为了暂时保住性命,从来不曾说谎的唐僧却“只得打个诳语”。在佛教中“出家人不打诳语”如此之重要,乃是因为这正是佛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一。后文中唐僧指责悟空滥杀,正是责备悟空违背了“不杀生”之戒。然而,我们从文本中可以看到,师徒四人中首先触犯“五戒”的,并不是悟空,反而是唐僧。唐僧违背“不妄语”之戒,相比于后来悟空违背“不杀生”之戒,未必罪过要更轻。 唐僧说谎是由于心无主张,而心无主张则是由于之前已经放任心猿、意马脱缰。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中说“道昧放心猿”,唐僧的“道昧”虽然看上去只在于他用《紧箍咒》赶走了悟空,但实际上早在此处路遇强人时就早已开始了。 当悟空看到师父被强盗吊在了树上时,他的反应也很值得玩味: “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心中暗喜道:“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穿一领缁衣,年纪只有二八,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三藏道:“我说你身边有些盘缠,且教道莫打我,是一时救难的话儿。”行者道:“好,好,好!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 ”悟空见唐僧受难,不怒反暗喜,说这是“买卖上门了”。所谓“暗喜”,便是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中的“眼见喜”。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悟空所杀的六个强盗,其名字恰恰对应于这六贼。然而,杀死身外的六贼并不代表也真正去除了心中的六贼。悟空见身外之贼(强盗),他心中之“贼”也随之而生。他对唐僧连说三声好,又说“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其原因不外乎在于,这群强盗的出现又让他有了一次炫技的机会。从后文中可以看到,悟空在整个第五十六回中都逐渐趋于狂妄,乃至屡次杀人也毫不悔改,其狂妄之心其实在这里已经萌发。 如果悟空以本相示人,强盗看到他后自然就会被吓走了。但既然他有意想要炫耀,就必不以本相示人,而是变作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以便挑逗强盗。悟空顺着唐僧哄骗强盗的话,骗他们说银两都在自己的包里,他也就和唐僧一样,是出家人犯了“不妄语”之戒。接着他又继续哄骗强盗,说要将盘缠“三分分之”,如此一来,悟空也和打劫的强人一样,成为了“贼”。他心中的六贼既已出现,他自身也更加放纵其心,难免成贼。而悟空之所以在此处又得以“放心”,仍是因为唐僧。唐僧在脱离险境后,便“得了性命,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从文本中可以看到,悟空、八戒和沙僧都知道唐僧这是走错了路,但惟有唐僧不知。唐僧不知走错路的原因则在于,他已太过心慌,急于逃跑,甚至“顾不得行者”。所谓“顾不得行者”,便是相当于又一次放纵了心猿。心猿没有了外在的束缚,那就必然进一步狂妄。因而,在此之后悟空的炫技和屡次杀人,固然是悟空的狂妄和“放心”所致,但究其根本,问题的根源仍在于唐僧放纵了心猿。 悟空自从在须菩提处得道之后,就最爱“在人前卖弄”(第二回中须菩提语)。无论是当年在师兄弟面前卖弄变化之法,还是第五十六回中卖弄自己的“硬头”和金箍棒,都是有意炫技。须菩提祖师传授悟空的是大道,但悟空却将这大道变成了用来炫耀的法术。舍道而就术,当然已落入了下乘。 炫技之后,便是杀人。听闻悟空杀人,唐僧无奈,只得让八戒埋了尸首,念经祝祷。这段祝文几乎是《西游记》中唐僧最受诟病的一段话: “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唐僧念这段祝文的主要意思不过是要将杀人的责任推脱到悟空身上。然而,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如果说杀人是“放心”和狂妄的体现,那么杀人的责任非但在悟空,也在唐僧。在黄周星版的《西游证道书》中,评点者说“三藏此时愦愦已甚,安得不放心猿”,评得相当恰切。这段唐僧战战兢兢念出的祝文,正可以显示出唐僧此时的不心安。悟空听到祝文后指责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则正又对应了六贼中的“耳听怒”。接着他又借祷祝之名,信口说来一段抱怨,发泄怨气: “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唐僧听了悟空的抱怨后“心惊”,称之为“恶话”。悟空说天上地下的神仙自己全都识得,因而不怕死人去告,这已几乎与地痞流氓无异。有势力的地痞流氓在谋财害命时,也多有说自己在各级官府都有后台,不怕被害者去告的,而悟空所说的话与此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至此,心猿的狂妄相比之前杀人时,已经又进了一层。 狂妄和放心的结果是,师徒不再同心同德。悟空“有不睦之心”,而八戒和沙僧则“有嫉妒之意”。总之,师徒四人“都面是背非”。不再同心,便是从原先的一心中生出了二心,由真心中生出了假心。之后到了借宿的庄上,晚上遇到了贼人的追兵,唐僧见追兵就心慌,悟空则又对师父连说了两次“放心”。当悟空说“放心”时,恐怕他已准备好了接下来继续杀人,之后也确实又行凶将强盗大多杀死。上一回杀人时,唐僧还没来得及劝告他,而在这一次杀人时,唐僧早已劝他“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然而,悟空仍然不愿听劝,可见是有意违背师父之意。而悟空所杀之人越多,他就越放纵其心。他甚至还专门挑出了之前款待他们师徒留宿的杨老汉的儿子,割下首级,到唐僧面前邀功。明知师父不愿自己杀人,尤其不愿自己杀有恩惠于己之人的儿子,悟空却故意要杀之,甚至以此在师父面前炫耀,可见他的狂妄之心又进一步膨胀。然而,如果我们细究这段文字,就会发现悟空再次放纵狂妄之心的根源仍然在于唐僧。唐僧“慌的放马奔西”,乃是第三次放任了心猿,之后才会有悟空滥杀杨老汉之子的事。唐僧若不能定心,则悟空之心只会更加狂妄。 至此,唐僧终于难以再忍耐悟空的滥杀行径,便念《紧箍咒》将悟空赶跑。赶跑了悟空,也就是在真正意义上放任了心猿。而真心离开了之后,自然就会有假心出现,而这假心便是与悟空同音同貌同神通的六耳猕猴。之所以二者如此肖似,正是因为二者其实象征着同一人之二心。梳理六耳猕猴出现前的种种波折,可知假心出现的原因在于唐僧“放心”、逐走了作为真心的悟空。而悟空之所以会被放逐,乃是因为他的心日趋狂妄,以至于出现了二心。而之所以会出现二心,则一方面是由于唐僧仓皇失措,其心难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悟空喜好炫耀,乃至眼见成喜、耳听成怒。更进一步说,这两方面的原因又可以归结到唐僧在本回开始时难守意马、放纵了心猿。唐僧之所以会如此,又是因为八戒肚饿、舌尝成思,而唐僧则六根未除、“怕妖魔不肯舍身”。将这一段的情节抽丝剥茧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原因最后都可以归结到唐僧师徒四人没有根除六贼,以至于放荡了心猿意马。就像该回的回前诗所云,要想“悟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种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法门,乃唐僧西天取经之所求),就必须先要“除六贼”。而要想“除六贼”,则必须先做到“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二心之生,究其根本仍在于“放心”。“放心”则六贼难除,最终难免生出假心。 ▲心有所动,前路也必然遭遇险阻 三 既然假心是缘心而生,那么要化解假心所带来的危机,其关键也在于一个“心”字。在第五十七回中,悟空被唐僧驱逐后,便来到了南海观音菩萨处。为何在唐僧放任心猿后,心猿要投奔观音菩萨?这是因为观音乃心之主,《西游记》中乌巢禅师传授唐僧的《多心经》就以“观自在菩萨”开头。悟空来见观音这位“心之主”,便是要重新“收心”或“求其放心”。这是除去假心的开始,也是找回自己的“一心”的第一步。 至于唐僧,他在放任了心猿之后,则更难消除六贼。行了半日后,唐僧感到“饥又饥,渴又渴”,不禁“口干舌苦难熬”,而这正是六贼作祟的表现。由于唐僧的“舌尝思”,八戒和沙僧先后出去化斋、寻水,这才给了假悟空以可乘之机。假悟空打晕了唐僧,又夺走了行李和通关文牒,而唐僧却将他误认为真悟空,可见他难以辨别真假悟空。换句话说,唐僧无法辨认真心和假心。六耳猕猴为假心,也为狂妄之心。他让妖猴变化出了唐僧师徒模样,对前来讨要通关文牒的沙僧说“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便是其狂妄之心的典型表现。用妖猴假扮唐僧师徒取经,这同样也是欺骗,犯了五戒中“不妄语”这一条。因而,在第五十六回和第五十七回这两回中,唐僧、悟空、六耳猕猴、乃至八戒(变为“食痨病黄胖和尚”来化斋)都在不断地违反“不妄语”这条佛家大戒。当然,在这四人中犯戒最重的仍当属六耳猕猴。唐僧和悟空欺骗的是强盗,八戒欺骗的女施主,而六耳猕猴试图欺骗的则是如来佛祖。六耳猕猴敢于带着妖猴变成的唐僧师徒去西天如来佛祖处取经,这说明他认为即便是佛祖也难以辨别或收服自己,足以见其狂妄。更进一步说,此处的六耳猕猴不惧面见佛祖,又恰恰和第七回中的齐天大圣不惧与佛祖斗法形成了对应关系。当年的齐天大圣在与佛祖斗法时不觉得自己的神通不如佛祖,而如今的六耳猕猴自信佛祖辨别不出自己,也是抱有相同的心态。无论是第七回中的大圣,还是“真假美猴王”故事中的六耳猕猴,都是其心狂妄之极的产物。 悟空愿去南海观音处,说明他已想要除去假心。但真的想消除假心(六耳猕猴),却不那么容易。从悟空在花果山见到六耳猕猴之后,二人就一直斗法,历遍南海观音处和天宫地府,直到来到西天大雷音寺前,始终没能分出胜负。既然真假美猴王分别象征人之真心和假心,那么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斗法,就象征了悟空心中真假二心的搏斗。悟空难以轻易除去六耳猕猴,说明人心中的真心也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除去假心、并由二心回归一心。 不但真心难以轻易除去假心,更致命的是,旁人要辨别真心和假心,也同样万难。唐僧、八戒、沙僧等人辨别不了真假悟空,这并不稀奇,因为他们都是肉眼凡胎,自然辨认不得。从人心的角度说,他们心中也都有真假二心,当然区分不出真心和假心。但有趣的是,不但唐僧等人难识真悟空,连观音菩萨这位“心之主”以及天兵天将、乃至玉帝也都难识真悟空,这就相当微妙了。三界之中,惟有冥界中能听空中之物的谛听和西天的如来佛祖能辨别二者,而其中又只有后者能收服二者。从这一处的安排中,很可以看出《西游记》中心性修炼的要旨所在。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方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北讨南征空扰攘,东驰西逐苦虺隤。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这首诗开篇“人有二心生祸灾”以下六句,写“人有二心”并生出假心之后的结果。而最后两句“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则写消除二心的法门。消除二心,所需依靠的并非真心,而是“无心”。在《西游记》中,凡能成佛者,都为“无心”,故而如来即为无心。如来佛祖对“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二心指的当然是真假悟空,一心指的则是佛祖座下的诸圣。观音菩萨及其他诸圣与佛祖的区别在于,前者虽不再有二心,但仍存有一心,而后者连一心都不存,只有无心。无心胜过一心,而一心又胜过二心。存有一心,即便是真心,也难以辨别真假悟空。要想真正区分真心和假心,那么连那一心也不当存,必须要无心。在心性修炼中,消除假心、存留真心固然必不可少,但这还不是至高的境界。在至高的无心之境面前,无论是真心还是假心都属于虚妄。达成无心之境界,才是《西游记》中所揭示的心性修炼的至高境界。 如来能“遍识周天之物”并“广会周天之种类”,于是说破了六耳猕猴的本象。六耳猕猴被道破本象后胆战心惊,便被如来擒住,又被悟空一棒打死。悟空打死了六耳猕猴,便可以视作是真心消灭了假心。假心破除,二心就回归了一心,之前所放之心也就得以收回。于是,作为真心的悟空又重新回到了唐僧师徒的取经队伍中,这意味着真正做到了定心,正与第五十八回结尾处的“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这句诗相应。做到定心、回归一心后,唐僧师徒又“照旧合意同心,洗冤解怒”。这一结局正与第五十六回中悟空借祷祝撒泼诅咒之后师徒四人“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一句相对应。在“放心”之时,师徒间当然不睦,而在重新求得真心之后,师徒间的嫌隙嫉妒也就随之而消解了。由此,由唐僧师徒的“放心”和狂妄所引起的一场危难终于得到了解决。而从心性的角度看,“真假美猴王”的劫难实际上就是唐僧师徒心灵危机的体现。用“无心”克服了“二心”,就是克服了由“放心”所导致的心灵危机。在心灵危机解除后,外在的劫难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克服。 ▲悟空心中真假二心的搏斗,说明人心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除去假心、并由二心回归一心 四 《西游记》一书中的种种磨难都是缘心而起,有心魔就有磨难,而降妖除魔的过程就是修炼心性的过程,降魔即炼心。将此运用在“真假美猴王”这一段故事中,消灭六耳猕猴的过程同样也是炼心的过程。同时,书中的悟空(心猿)其实也就是所有凡人之心,心猿分真假即凡人之心分真假,而心猿的狂妄和六贼即凡人心中的狂妄和六贼。因而,书中只有依靠“无心”之如来佛祖才能识别并消灭“假心”之六耳猕猴,这就象征着所有想要消灭一己之假心的凡人都必须注意不得“放心”,而要通过心性的修炼,使六贼真正无踪,达成无心的境界。 在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师徒四人连同白龙马都遭遇了种种磨难。从修炼心性的角度看,每遇到一种磨难,并加以克服,就相当于克服了其各自心中的一项弱点。在唐僧师徒西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各人的心性境界都有所提升,最终才得以修成正果。而在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中,又以唐僧和悟空的成果最高。在《西游记》全书最后一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的结尾处,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最终成佛的唐僧(南无旃檀功德佛)和悟空(南无斗战胜佛)在佛门中名列观音菩萨之前。观音菩萨虽在菩萨中居首,但终究没能成佛,其原因正在于,其仍存有一心,而成佛则要求无心。《西游记》末尾修成正果的唐僧和悟空其法力或许仍然未必比观音菩萨更高,但他们二人经历了诸多磨难,已经修成了无心的境界。这一无心的境界,而非高强的法力或神通,是他们成佛所依凭的真正基础,也是《西游记》中所提示的心性修炼之路的终点所在。 -Fin- 往期相关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流浪者郭靖的困惑:《射雕英雄传》中的“哲学时刻”|城与邦 德国人与他们的尼伯龙人神话|城与邦 沃格林的意识形态与知性诚实|城与邦 回复以下关键词,收看往期精彩内容 加入我们|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资本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法律|宗教|道德|契约|革命|独裁|选举|意识形态|公民社会|中国古典|中国近代|中国政治|美国政治|欧洲政治|希腊罗马|中世纪|现代性|全球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莎士比亚|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福柯|韦伯|葛兰西|巴特勒|阿伦特|罗尔斯|斯金纳|施米特|阿甘本|严复|梁启超|影视|测试|课程介绍|书单|书评|文学|学术歌单|政治电影片单 本文为「城与邦」作者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不用作商业用途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polis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tq/8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暑假摘抄不用愁句美文则名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