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说鸡丨大过年的,我们对它好点hel
说到鸡年,你都能想到啥? 大盘鸡、三杯鸡、黄焖鸡、鸡公煲、干锅鸡、蘑菇炖小鸡、口水鸡、辣子鸡丁…… 咳咳…… 你看,除了鸡,还有什么物种能满足一个吃货最大限度的需求? 鸡,任劳任怨任杀任吃,没有狗的讨喜和猫的萌态,到点打鸣吃虫除害,最后外到鸡毛内到鸡卵,全部贡献给人类,多么伟大的生物啊! 头条哥仔细数了数鸡的好处,都要被它的光辉品质感动了,越发觉得热衷于拦车救狗的爱心人士,没有闯鸡场解救人类的亲密朋友,有点厚此薄彼啊。 年前,鸡就是波利尼西亚人的肉食来源之一,除了可以吃,鸡骨还被用来做缝纫针、纹身的工具。古希腊人更认为鸡是治病神药,能用来治疗烧伤和预防遗尿。古希腊人打仗都会随身带一群鸡,开仗前先喂鸡占卜,如果鸡的胃口好,就意味胜算大,如果不肯吃东西那还是趁早撤退为妙。 对我们古人来说,鸡是智能生物闹钟; 是人民群众劳动的号角; 是为了吓唬猴子而无辜躺枪的可怜鸡。 人家从来没招谁没惹谁,最后却被说成了鸡鸣狗盗、鸡零狗碎、鸡飞狗跳、鸡飞蛋打、小肚鸡肠、呆若木鸡、一地鸡毛……你说冤不冤。 嗯…… 等会儿,好像有点跑偏,让我们唠回鸡年…… 说到鸡年,其实有这些习俗,跟别的生肖不太一样: “迎春公鸡”: 汉族民间有立春日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流行于山西北部以及山东一些地区。迎春公鸡又称“春鸡”,是立春前年青妇女们用碎布缝制的佩饰物,挂在孩子身上。春鸡用纸底花布裹棉花,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作鸡眼,另一角缝几根花布条作鸡尾,春鸡钉在孩子的左衣袖上,有新春吉祥之意。一般在正月十六到庙会上将布鸡扔掉。未种牛痘的孩子所佩鸡要衔一串黄豆,几岁串几粒,称作“鸡吃痘”。 “踢鸡”: 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青年男女往往用草去追打他们的意中人。这样,“踢鸡”又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 “端午袋”: 汉族民间时兴在端午节佩鸡心袋,亦称“端午袋”,流行于浙江金华地区。五月初五,人们用红布制成小袋子,形似鸡心,内装茶叶、米和雄黄粉,挂在小儿胸前,以驱邪祈福。“鸡心”和“记性”谐音,民间以端午节小孩挂了鸡心袋,读书记性好,将来有出息。 “长命鸡”: 旧时河北、山东等地婚姻习俗中,以“长命鸡”为象征吉祥如意的聘物。临近新娶,男方备红公鸡一只,女方备肥母鸡一只,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出嫁时,女方所备的鸡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随花轿出发,并要在公鸡未啼鸣之前赶到男家,俗信公鸡还在睡觉,母鸡未睡,寓以气势压倒公鸡,及今后不受男人欺侮之意。男家将公鸡交给抱鸡人,把这两只鸡一起拴在桌腿上,并不时打公鸡,直到公鸡有气无力。民间以为这是妻子以后制服丈夫的象征。这两只鸡不得宰杀,故称“长命鸡”。 “公鸡拜”: 东南沿海一带流行“公鸡拜”的婚俗,这是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的一种仪式。在海边或海岛上的渔民,男女两家择定婚期后,在成婚当天,如新郎出海捕鱼遇上风暴,不能如期赶上吉日良辰,男家便用公鸡行拜堂礼。由小姑或伴郎手提公鸡,按捺鸡头和新娘交拜。拜堂毕,在公鸡颈上悬一条红布,并将鸡关进洞房,以饭食喂养。待新郎出海归来后,才将公鸡放出,故当地民间有“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之谚。 “鸡娃”: 东乡族有吃“鸡娃”的婚俗,流行于今甘肃地区。结婚日,新郎和迎亲队伍来到女家,女家必以烤全羊和鸡娃盛情款待。“鸡娃”即鸡,吃鸡娃时有一定的规矩,将鸡分成十三部分,鸡尾最尊贵,只有最年长、最尊贵的客人才有资格享用。 “报鸡酒”: 海南琼山的女人生了孩子,第三天要将两只小公鸡和一瓶酒用红绢包好,派人送到娘家去报喜,成为“报鸡酒”。娘家人要将早已准备好的整罐咸鸭蛋用红纸封好,送给女儿补养身体。 “压腹鸡”: 台湾的妇女生了孩子,以鸡酒、油饭、猪肉、素面为食,借以恢复体力,产妇要吃“压腹鸡”,以使腹部恢复原状。如生男孩,就吃“鸡妹”(母鸡);如生女孩,就吃“鸡哥”(又称“鸡角”,即公鸡)。 嗯……总之主要就是各种吃鸡呗? 哎呀!鸡鸡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鸡鸡!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长按图片,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zl/7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尹学龙行走天下塞舌尔,占尽印度洋风情
- 下一篇文章: 年5月上少儿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