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读本

  《城市读本》——三亚日报的周刊之一,囊括人文、地理、风物、杂谈、情感、悦读、影音几大板块,包罗万象,一册在手,更多选择,更多惊喜!赶紧往下看吧~

点开大图或点击文末可清晰阅读。

解密“英墩遗址”或可破解海南先民与“南岛语族”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于近日在北京揭晓了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入选的分别是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江西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以三亚英墩、陵水桥山和莲子湾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入选,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专家可以以英墩遗址为桥梁,初步建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基本的年代框架。

完整阅读↓↓↓

(滑动浏览)

  英墩遗址为海南先民在海棠湾生活研究提供实物佐证

英墩遗址出土石器李晓刚摄

  年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海南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此举为了践行海南省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年8月,联合考古队对陵水至三亚东南部沿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英墩遗址。随后,联合考古调查队向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海南省文物局汇报了调查结果以及遗址的保护形势。省厅及省局指示尽快对英墩遗址展开抢救性发掘,经过一年的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1月20日下午,三亚市海棠区举行英墩遗址第一季度考古发掘汇报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刘业沣介绍,英墩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考古队对英墩遗址展开了第一季度的抢救性挖掘,挖掘面积约平方米。经过挖掘,该遗址堆积颇丰。以遗址中偏南部探方为例,堆积共有11层,早期堆积(第3层以下,包括第3层)中所出的陶器见夹粗砂陶和夹细砂陶两系,夹粗砂陶器型为平底盘,应为炊器;夹细砂陶有罐、钵、小杯等器型。此外,遗址中还出土磨光红陶片、石器、细碎鱼骨、骨器、动物遗骸、鱼骨串饰等。截止目前,考古队已复原的有30多件陶器,大部分直径在40公分左右,最大的直径有50公分。

  刘业沣博士介绍,三亚英墩遗址与陵水莲子湾、陵水桥山三处遗址构成“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日前备受瞩目的海昏侯墓同时入选中国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其考古研究价值并不次于海昏侯墓。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刘业沣带领的联合考古队继续在英墩遗址进行挖沙清理作业,筛检遗物,这是今年启动的第二季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72平方米。

  在日前举行的阶段性发掘成果汇报会上,三亚市海棠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华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英墩遗址的发现、发掘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将不局限于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将对海南先民在海棠湾的生活研究提供实物佐证,海棠区委、区政府将尽可能地保全遗址原貌,并向上级相关部门寻求保护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推动海棠区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海棠区的文化竞争力。

  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发掘现场找到海南先民活动踪迹

英墩遗址贝壳堆积李晓刚摄

  英墩遗址位于三亚市海棠区林旺社区江林村东约1.5公里,东南距藤海村约1公里,南距铁炉港出海口约2公里,邻近蜈支洲岛度假中心码头。处于海棠湾沿岸沙堤的南端,东临大海,西濒铁炉港,铁炉港以西、以南有丘陵屏障,是古人宜居之所。

  刘业沣介绍,在第一季度,联合考古队分别在遗址北部、中部、南部布设探方,通过发掘,该遗址堆积颇丰,以遗址南部为例:

  第1层:表土。厚9—57厘米。

  第2层:灰褐色粗沙,出土少量磨光红衣陶。厚0—26厘米。

  第3层:黄褐色粗沙,包含贝壳,出土少量细碎鱼骨。厚0—6厘米。

  第4层:灰褐色粗沙,少见贝壳,出土骨器、鱼骨等。厚0—7厘米。

  第5层:贝壳层,含灰褐色沙,出土少量动物遗骸。厚0—17厘米。

  第6层:黄色粗沙,纯净,不见文化遗物,应为间歇层。厚17—40厘米。

  第7层:灰褐粗沙,出土较多夹砂红陶片及动物遗骸。厚4—10厘米。

  第8层:贝壳层,含灰黄色沙,出土少量夹砂红陶片、动物遗骸等。厚0—9厘米。

  第9层:贝壳层,含灰褐色沙,出土大量夹砂红陶片、动物遗骸等。厚5—14厘米。

  第10层:黄色粗沙,纯净,不见文化遗物,应为间歇层。厚44—69厘米。

  第11层:灰褐色粗沙,含有少量贝壳,出土少量陶器及较多动物遗骸,还出土有鱼骨串饰。厚22—32厘米。

  刘业沣透露,英墩遗址的发掘在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发掘,我们获得了丰富的遗物,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英墩遗存的面貌与性质。遗址南部第7、8、9层与第2层,分别出土英墩遗存和莲子湾遗存的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可知英墩遗存不晚于莲子湾遗存,这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与谱系的重要基石。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遗存,将为海棠湾以至海南东部沿海地区的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生存环境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建立“英墩→莲子湾→桥山”基本年代框架

 填补海南史前考古-年间空白

万宁至三亚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遗址分布图李晓刚供图

  时间还得回溯到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开始联合对桥山遗址进行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正式拉开了合作开展田野考古发掘的序幕。

  从年12月至今,联合考古队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三亚英墩等遗址。同时,对万宁至三亚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万宁港门岭西、南国,陵水六量岭下、走风,三亚下丈、燕鸟坑等近40处遗址。

  桥山遗址

  桥山遗址位于陵水县新村镇桐海村北约2公里的沙丘之上,东临桐栖港,周围可望丘陵。桥山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为海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面积之大、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

  华南一队已对桥山遗址进行了三个季度的发掘,发掘面积约合平方米。

  通过发掘,第3层层面存在大面积密集分布遗物现象,一种特殊的堆积单位和埋藏情景,推测遗物曾经露天放置,可能系古人某种特殊活动的遗留,其性质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在临近潟湖的遗址东部发现一座墓葬。墓葬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长约厘米,宽约50厘米。墓内出有头骨残片和部分胫骨,保存状况较差。头朝西南,面向不详,直肢葬。未见随葬品出土,填土中出有细碎的夹砂红陶片,与第3层层面所出相同。在墓葬四周环绕着八个柱洞,柱洞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推测柱洞与墓葬共生,墓葬之上可能存在建筑。

  第3层层面出有夹砂红褐陶,器型一般较大,可辨者有釜、盖、罐、钵、盆等;另见梯形石器。第3层(内部)出有泥质磨光红衣薄胎陶片、灰褐薄胎陶片和夹粗砂的红褐厚胎陶片;另见双肩石器。两组遗存分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莲子湾遗址

  莲子湾遗址位于陵水县黎安镇大墩村西南约3公里,山牛岭与尖岭相夹的沙堤之上。年3月至5月,华南一队对莲子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莲子湾遗址出土了大量与桥山遗址第3层所出相当的磨光红衣陶片和夹粗砂红褐陶片、石器、动物遗骸等大量遗物。经初步整理,磨光红衣陶发色浓艳,陶质较硬,泥质,胎薄,烧成火候较高,制作精美,研磨仔细,器型有折沿或有领圜底罐、尊(圈足杯)、圈足碗、圜底钵、平底钵等;红褐陶,陶质疏松,夹粗砂,厚胎,烧成火候较低,制作粗疏,器型均为钵形釜。石器大多磨制,以有肩石器为主。桥山遗址第3层以及六量岭下、东喜等遗址亦见有此类遗存的原生堆积。据此,上述形制特征具有一定差别的遗物系共生关系,其差异系功能性区别,这些遗存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

  众所周知,以往海南地区的考古基础相对薄弱,除三亚落笔洞遗址外,鲜有考古资料公诸于世,系中国考古的处女地之一。通过调查、发掘与初步整理,联合考古队发现并认识了多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获得了丰富的遗物,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其的文化面貌与性质。这些遗存的年代在距今—年间,涵盖了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

  “通过关键的层位关系,我们建立起“英墩→莲子湾→桥山”的基本年代框架,并据此构建“英墩→莲子湾→桥山→走风”的编年序列,这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基石。这些遗存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北与华南大陆的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南与东南亚及南太平地区有所关联,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重要据点。”刘业沣博士说。

  在桥山遗址,我们发现了海南地区首座史前墓葬,而且该墓葬出自难以分辨遗迹单位、难以保存人类骨骸的沙丘遗址,弥足珍贵。同时,莲子湾遗址亦见有人类骨骸出土。这些材料将为了解海南先民的体质人类学特征以及古DNA信息提供支持。而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用的有肩石器,与世界上仅次于刚果语族的第二大语族——南岛语族的近似。

  基于这些成果,英墩遗址已被评选为“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位于“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

  英墩遗址可能破解海南先民与“南岛语族”关系

  南岛语系,也叫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语系,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语境下,“南岛语族”的话题引起学界乃至国际社会的热议。

  有关专家介绍说,新石器时期台湾海峡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是研究东南沿海史前航海术的发展、闽台南岛人的来源和“南岛语族”史前文化的重要课题。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这一课题一直备受太平洋地区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诸多学者的   “南岛语族”地理范畴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个岛国,包括至多种语言,其分布地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主要居住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等地。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人。

  “南岛语族”的起源与迁徙是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现“南岛语族”分布地区存在着“圜底器、圈足器传统”的诸多考古学文化。这些考古学文化虽面貌、特征各异,但都使用圜底器、圈足器作为主要生活用具,具有相似的生活结构。

  在“圜底器、圈足器”文化圈内,有玦饰、牙璋、树皮布(拍)、有肩或有段石器等标志性器物(包括礼仪用品及生产工具)由东亚大陆向南太平洋诸岛传播。这些源头在东亚大陆的标志性器物的传播线路显现了中华远古文化的强势地位,反映了诸文化的交流机制,勾勒出交流的方向与线路。

  海南岛背靠华南地区,面向海洋,恰位于“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以往,囿于史前考古材料的缺失,海南未被纳入到“南岛语族”研究的体系当中。目前,以英墩、莲子湾、桥山为代表的一批海南史前遗址被发现,并经过了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这些遗存的年代在距今—年间,是“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关键时间段,其编年与谱系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刘业沣表示,一般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作为海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之一的英墩遗存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此外,英墩遗址的科学发掘,积累了岛屿考古的宝贵经验,将为海南岛及其他岛屿(尤其贝丘、沙堤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深海贝王:砗磲

  砗磲一词始于唐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沟槽,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而在车渠旁加了石字。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1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其贝壳非常大,壳质厚重,壳面粗糙,两壳相等,壳面有隆起的放射肋,肋上常有鳞片或棘,有的种类的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

高校“更名潮”因何而起?

  近些年来,改校名一直是国内不少高校十分热衷的事。公开资料显示,年全国至少有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而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国内有所高校更名。如此多的大学更名,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方向的转型,进而导致院校名称的必须更改?又有多少,如同泸州医学院一般,是穷尽力量,只为将名称改得“高大上”?

心有所追,空巢也能迎春天

  儿女离家,我年过50落入“空巢”

  开始了我们的蜜月之旅。斐济风景神秘绝美,居民淳朴真诚,我们在那异域海岛上度过了浪漫的半个月,其甜蜜与幸福,丝毫不亚于年轻的新婚夫妻们。

  ……

许坤涛的“美丽乡村”

  许坤涛,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王明明工作室。现为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副院长、三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王明明工作室画家、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年10月初,我曾去北京宋庄看了一个“美丽乡村画展”。这次画展展出的上百幅绘画作品,是由多位生活在北京宋庄一带的画家,以油画写生形式进行创作,以此表现宋庄地域的风情特色,让都市人由此观赏到画家笔下的美丽乡村。

GlennFrey:一切归零,音乐永存

  对于摇滚乐迷来说,年的一开头就有了如此多悲伤的消息,一位位传奇相继离去。DavidBowie在Lemmy走后不久去世,一个星期后,轮到了GlennFrey。中间还有虽然不是摇滚音乐人但同样传奇的演员AlanRickman的辞世。过去一周,“老鹰乐队”Eagles的创始人和吉他手GlennFrey去世了,享年67岁。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和肺炎引起的并发症带走了他。

  GlennFrey一走,短短一个月里离开我们的摇滚传奇们已经够组成一支标准的摇滚乐队了。主唱DavidBowie,贝斯手Lemmy,吉他手GlennFrey,鼓手则是70年代华丽摇滚宗师级乐队MotttheHoople的鼓手Dale“Buffin”Griffin,他因为阿茨海默综合症于1月17日去世。

来源:三亚日报(年1月24日刊)

编辑:于静宜

每天给你呈现一个新鲜的三亚

三亚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zl/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