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20th,-

本期主题:平潭史前文明

访谈:李玲嘉宾:范雪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相信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这样类似的发问。那么,对于我们平潭来说,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文明是如何延续的?

本期对话“解密平潭史前文明”,我们邀请到原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教授。他将带领我们从神秘莫测的壳丘头遗址,到口耳相传的南岛语族,一起打开尘封数千年的历史遗迹,刷新我们对平潭史前文明的认知。

Q为访谈者,A为嘉宾。

↑范雪春在考古现场

Q:范教授,您好。您从事考古工作已有三十余载。大家都知道考古工作之艰辛,也有考古工作者自嘲自己是“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考古的”,能分享一下您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吗?

A:这个问题要从我的学生时代说起。当时处于80年代,有考古专业的学校屈指可数,且当时我考取的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不对南方招生。我原专业是历史专业,学校的考古专业隔年一招,那届只收22名学生。

我是入学半年后才转过去的,那届刚好考古专业一学生因视力方面的问题,不得不选择换专业。辅导员找到我说:“范雪春,你身体这么壮,要不要给你调个专业去学考古?”我就问:“考古是做什么的?”辅导员:“考古专业很好,成天游山玩水。”我听完后就直接回答:“好,可以”。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一次选择,成为了我终生的职业。过去交通条件不发达,考古又多是去野外调查,基本靠的是步行。有时去到偏僻的地方,有拖拉机就算是非常好的了,所以,实际上早年老一辈考古比你这里写的还要艰苦得多。相比起来,现在的考古条件简直好了很多了。

Q:那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考古学家呢?

A:要成为胜任的考古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要经得起寂寞,守得住清贫。其次是对考古事业要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就是对考古最本真的情怀和兴趣。真正的考古人,他最大的乐趣是在于,每一次的野外工作,自己每一铲下去,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就是有新发现。我们可以和古人对话,返原几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当然也会有很多铲子落空的时候,所以考古还要经得起失落。

很多人说,要成为一个好的考古学家,做出有价值的考古发现是靠运气。但我个人认为,考古人有时是要靠运气,但光运气不行,运气不会永远落到一个人身上。实际上好的考古学家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敏感的判断力,对考古的执着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组成。尤其是完整的知识结构,这里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在考古工作中能善于利用多学科的知识,来针对性帮助判断考古中遇到的问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知识结构及视野的宽度,对整个考古生涯的提升和成长,可以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范雪春(右)在考古现场

Q:生活中,很多人对考古充满了好奇和猜测,也常常认为考古是挖传世宝物和价值连城的古董。那么,考古到底研究什么?

A:实际上,古董到了考古人手中只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不重要。对考古人而言,那些稀世珍宝有时候是比不上一块有历史价值的小陶片带来的兴奋。还有人认为考古就是挖墓,但挖墓其实只是考古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考古实际上是探索人类的起源和整个人类文明演化进程的一个过程。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那么,小到一个区域,就比如平潭,我们考古人真正就是研究平潭这个区域文明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探讨平潭的前世今生。

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写了一本书叫《第五次开始》,他认为世界的引导者应该是考古学家。这跟我们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因为考古学家知道人类的本源、进程及未来走向。

Q:我们都知道,您是长期从事福建以及平潭史前考古研究,主持了平潭新、旧石器及青铜时代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能否谈谈您与平潭之间的考古情缘?

A:这个源头得从壳丘头遗址的重要性说起。年平潭修白青公路时,壳丘头遗址被意外切开,这处被埋藏数千年的贝丘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从此它被考古人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zl/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