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在海中”,“海者,闽人之田也”。

这是两句流传颇广的话,往往用来描述福建与海洋的关系。前一句,来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后一句,则出 自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两句话相隔两千多年,但都揭示了一个事实:从古至今,福建与大海的缘分,密不可分。

面朝大海,是福建的地理优势,港口众多,是闽人创造辉煌的起点。如今,随着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福建,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又一次站在历史机遇面前,准备续写光荣与梦想。

丝路帆远,港口兴起盛极一时毫无疑问,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航线,而福建,在这条航线中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博物院内的独木舟

年11月的一个凌晨,一条造型独特的独木舟缓缓停靠闽江,岸边等待的人群发出一阵欢呼。从独木舟下来5个船员,他们都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是南岛语族的后人。4个月前,他们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出发,航行来到福州,以此证明:独木舟可以横跨太平洋,南岛语族的根在福建,而福州就是他们祖先出发的地方。

历史考古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步入福建博物院,仍然可以看到福建先民使用过的独木舟。福建人在海上的光荣,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书写的。

新石器时代,福建沿海的古越先民就“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他们通过独木舟渡海到台湾定居。

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闽台两地的原始先民继续顺着海流南下,足迹遍布太平洋上的每一个岛屿。

西汉时期,闽越作为汉王朝南方的一个诸侯国,已经和海外地区有贸易往来。福建文史专家卢美松介绍,随着东冶港的设立,福州很快成为当时全国四大对外港口之一。据《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由此证明,东汉时期,福州已成为我国对中南半岛地区沌口贸易的重要转运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中原移民大量南下,促进了福建沿海的开发。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曾在福建设置“典船校尉”。西晋时期,政府又在福州建立“温麻船屯”,专门管理造船事宜。可见当时,福州地区的造船水平,在国内已是首屈一指。

到了唐代,由于“怛逻斯”之战的失败,“安史之乱”的折腾,中国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经贸交流重心渐渐向海上转移。福州适逢其会,发展起繁盛的海外交通和经济贸易活动,成为唐朝南方三大海上贸易中心之一。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政府非常注重对外开放,国家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要靠海外贸易的收入来维持。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福建经济日益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明代,泉州港地位衰落,福州对外贸易则进入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大都在福州太平港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这趟伟大的航程中,少不了福建人的参与。在浩大的船队中,来自福建的水手不可计数。而福建漳平人王景弘,更是与郑和职位相当的正使。

然而,辉煌过后却是持续近百年的海禁,直到漳州月港的出现。月港最初是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港口,隆庆元年(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开放“洋市”,月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商人出海贸易港口,号称“天子南库”。那时的月港,贾肆星列,居民数万家,俨然东南一大都会。

明清战乱,加上之后清代统治者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尽管偶有昙花一现的繁盛,但福建港口渐渐衰落,扬帆海上的日子,渐渐远去。

风帆再起,海丝品牌走向世界学术的推动、政府的促进,让福建一系列与“海丝”有关的人文品牌为世界瞩目,福船技术、妈祖信仰、闽茶、瓷器等“福建骄傲”,随着风帆的再度扬起,送至世界各地……

《丝海梦寻》剧照

美国当地时间2月4日,联合国总部会议厅响起悠扬的乐声,一台来自福建的舞剧《丝海梦寻》正在上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来自俄罗斯、英国、西班牙等安理会成员国及其他联合国会员国的多位使节、官员、华侨华人等约人观看了演出。从电视画面上的那些镜头,可以获知,这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而且,嘉宾们显然对海上丝绸之路并不陌生。毕竟,在去年的12月15日,由福建博物院策展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图片展”,已经提前给联合国的朋友们做了一场“海丝”的普及。

一台演出,一场展览,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从中央确定“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以来,福建省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积极配合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福建文化、“海丝”文化的影响力。

目前,我省一方面积极参与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信息化平台”建设,将海上丝绸之路目录、图像、文本、关联数据等相结合,支持数据分析与智能检索。

与此同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上的研究,我省也奔跑在前。

据省社科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陆芸介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活动,此举掀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而我省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一批研究机构群的建立,一系列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使得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代表性。

学术的推动、政府的促进,让福建一系列与“海丝”有关的人文品牌为世界瞩目:福船技术、妈祖信仰、闽茶、瓷器等“福建骄傲”,随着风帆的再度扬起,送至世界各地……

“从当下来说,就要重视‘福建制造’的力量和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必震说,“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打造的海丝品牌。”

省文化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海丝文化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质,也拥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海丝人文品牌,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发扬。福建将充分发挥我省“侨”和海洋文化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福建海丝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海阔天空,璀璨未来值得期待海不是天堑,不是屏障;海是纽带、桥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通道。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我们开辟新的通道,通过海去连接世界,去探索未来。

开元寺

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福建准备好了么?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来看,华侨华人既是开创者,又是建设者。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据介绍,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有万人,其中80%分布在东盟各国。而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这些经贸往来中,华侨华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谢必震教授说:“海外华侨华人的数量与日俱增,重点侨商和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足以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侨力资源将是我们的重要依托。”

福建侨资源明显,打好“侨”牌,显然已经成为我省各部门的共识。“闽侨文化中心”的打造,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以及福建文化走出去的海外阵地。在“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展”取得成功之后,福建博物院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华侨华人。院长吴志跃介绍,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重大展览已经在策划中,这个主题也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启动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项目。

同时,年,“海丝”文物展和《丝海梦寻》将走进东盟各国,继续展览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由我国与海丝沿线的国家“共同营造”起来的,如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沿线各国共识。谢必震教授说,海不是天堑,不是屏障;海是纽带、桥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通道。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我们开辟新的通道,通过海去连接世界,去探索未来。

福建,作为海丝路上重要的枢纽,前景海阔天空。

(via福建日报记者陈文波文/图)

舆情风向标生活新主张文化守望台政经掌上书福建人的福建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zl/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