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浅谈面瘫传统针法面肌力学筋膜学
白殿风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905531.html 李多默疼痛康复团队谈面瘫の传统针法和面肌力学、筋膜学治疗方法 本次每位医师都上交了总结作业,非常好,希望再接再厉。 1、点击下面收听:徐医生对面瘫病因、病机、治疗、护理详细讲解 2、点击下面收听:李多默医生筋膜、力学平衡谈面瘫的个人理解 以下是传统针法取穴 面部肌群(重点) 以下是各位医生总结的作业:面瘫详细资料如下所示 黄医师作业: 面瘫(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髎、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分钟。 (二)中药汤剂 1.风寒证:牵正散加减。 2.风热证:银翘散加减。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可采用面部闪罐、TDP局部照射、艾灸等疗法。 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治疗难点1:面瘫是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急性瘫痪,以发病14天以内为急性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可伴有耳后或颈项部疼痛。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 解决方案:临床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予汤药: 风寒证:牵正散加减。 风热证:银翘散加减。 治疗难点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 解决方案:给予针刺强刺激,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滞提”的方法,首先针刺四白穴,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后,然后提拉该针针柄,反复提拉8-10次,一天操作2次。十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操作2个疗程。 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推陈出新。 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对于急性期耳后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了“针刺+中药”的治疗方案,减轻耳后乳突部疼痛,发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扩大了外用中成药的治疗范围。 3、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开展面瘫的分期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及取穴方案。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 徐医生作业: 面瘫(面神经炎、贝尔麻痹) 概述:本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病因: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症状: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外斜,讲话漏风等,但额纹存在,皱眉,闭眼等动作无异常。病灶对侧的面部随意动作丧失,但仍有苦笑表情。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外斜,流涎, 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患侧面部表情。少数患者 可出现口唇与颊部不适感,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耳内,耳后轻度压痛,听觉减退,舌前2/3味觉减退,面部感觉异常。 专科检查 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口角是否对称,人中是否偏斜或消失。味觉是否受累。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闭眼时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完全闭合,及闭合的程度。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角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治疗: 原则: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西医非手术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 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结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药水、眼药膏等; 物理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低中频电疗、激光、药物导入等。 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3个月后面神经麻痹仍未恢复,测定面神经传导速度及面肌肌电图检查均无反应即无电位活动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针灸取穴:合谷,地仓,水沟,承浆,四白,鱼腰,颧髎、下关、颊车、迎香按摩,用手按摩面瘫面肌等 护理眼部护理:急性期减少户外活动,保持眼部清洁;可用眼罩盖住患眼或涂抹眼药膏,预防结膜及角膜感染;尽量减少用眼。 饮食护理: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避免坚硬的食物;尽量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注意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康复护理:可对患侧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面肌开始恢复时,需做面肌的肌力训练,以训练表情肌为主,做睁眼、皱额、吸吮、翘嘴唇、开口笑、提嘴角、吹口哨、噘嘴唇、拉下颌等动作,每次约20分钟,每日1次,直至康复。 个人总结:治疗期间一定要区分面瘫的种类 前期治疗时,着重用艾灸或神灯熏 发病的前10天不用电针, 每4天穴位注射甲钴胺或维生素B12,也可加输液营养神经药物如肌苷,维c,甲钴胺等 胥医生作业 王奇医生作业(本人大徒弟) 面瘫 神经概况: 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部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的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的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信息加工,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周围神经系统由核周体和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及神经终末装置等组成。从解剖学上,常将其分为三部分: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其功能为将外周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连起来。 脑神经: 嗅神经(CNⅠ),位于脸谱的中部,形似鼻中隔,提示鼻腔顶部的嗅区中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中枢突聚集而成20多条嗅丝,穿筛孔连于嗅球,传导嗅觉。 视神经(CNⅡ),位于眼部的正中,形似瞳孔或“黑眼球”,视神经与视物和视觉的传导有关。 动眼神经(CNⅢ),位于眼部的上方,形似眼睑,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等主要眼外肌的运动。 滑车神经(CNⅣ),位于眼部的内侧,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可使瞳孔转向下外。 三叉神经(CNⅤ),位于面前部,三叉神经感受面部的感觉。 展神经(CNⅥ),位于眼部的外侧,展神经支配外直肌,可使瞳孔转向外侧。 面神经(CNⅦ),在脸谱中左右镜像相对,形成面部的轮廓。 前庭蜗神经(CNⅧ),位于面中部的外侧缘,形似耳廓(郭),前庭蜗神经与耳有关,感受听觉和位置觉。 舌咽神经(CNⅨ),位于口部的中央,形似悬雍垂(腭垂),舌咽神经支配大部分的咽肌、感受舌后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等。 迷走神经(CNⅩ),位于颈部的正中,形似喉结,迷走神经在颈部与喉密切相关,支配喉肌,传导喉黏膜的感觉 副神经(CNⅪ),位于颈部的外侧,形似胸锁乳突肌,并富有动感,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与颈部的运动相关。 舌下神经(CNⅫ),位于口的前部,形似前伸出口腔的舌和舌,舌下神经支配舌外肌和舌内肌,既可伸舌又能改变舌的形状。 疾病定义: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面神经从颅内中枢发出,最后分布在面部,支配面肌运动。面神经通路较长,其中任何一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受损,均可导致面神经麻痹。 病因: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以卒中,肿瘤,颅内感染等为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外伤为主。 所有面神经麻痹患者中,有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所致。 基本病因: 感染:亨特综合征,莱姆病,脑炎(真菌,细菌,病毒),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腮腺炎。 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等。 炎症免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 肿瘤:脑干肿瘤,面神经鞘瘤,听视神经瘤,脑膜瘤,桥小脑脚肿瘤等。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外伤: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失,新生儿产伤等。 诱发因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诱发因素为寒冷。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季节更替存在相关性,冬天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气温越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越高。 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不同,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典型症状: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外斜,讲话漏风等,但额纹存在,皱眉,闭眼等动作无异常。病灶对侧的面部随意动作丧失,但仍有苦笑表情。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外斜,流涎,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同侧面部表情。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不适感,最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现象。 伴随症状: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1.脑叶卒中可伴有对侧单个肢体瘫痪甚至偏侧肢体瘫痪,癫痫,双下肢运动障碍及尿失禁。 2.内囊卒中可伴有偏瘫,偏盲,偏深感觉障碍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伴有耳内,耳后轻度压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减退,泪液和唾液分泌异常,面部感觉异常。 2.亨特综合征除了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等症状外,还可伴有外耳道,骨膜上出现疱疹,耳郭,外耳道感觉迟钝。 3.古兰-巴雷综合征常伴有双下肢瘫痪,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常伴有四肢袜套感,蚁行感,麻木,发热触电样感觉异常 静止检查: (1)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2)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3)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 (5)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7)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核磁,CT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治疗: 针灸取穴:合谷,地仓,水沟,承浆,四白,鱼腰,翳风(这是我个人喜欢取的穴位,和课本上略有不同) 中药《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 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 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个人心得: 1.治疗期间一定要区分面瘫的种类 2.前3-7天不用电针 3.第7天以后穴位注射甲钴胺,维生素B12(任选一个) 4.后期加脸部闪罐 5.个人建议面部适合艾灸,艾灸对顽固期面瘫有奇效。 6.病毒感染者加抗病毒药物静脉注射,个别需要抗炎处理 7.红外线照射患侧,眼睛上加盖湿纸巾。防止眼睛干涩 范医生作业(本人老婆,针推专业,作业不能例外) 李医生(本人亲哥,骨伤疼痛专业,作业不能例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pitia.com/pptzx/4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年中耳炎反复发作,民生施援手一朝康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